growingupnanweb

  五九年读的追忆

五九年高考发榜之时,我在漳埔乡下(福建省烈军属子弟学校同学柯元和的家乡)调查老区老革命的事迹,打电话问妈妈,才知是分配到福建师院英语系。我第一个反应是:不去。不知天高地厚的我,高考前填第一志愿时,十四个栏目,填的全是北大复旦这类重点学校的新闻系和中文系。谁知心高才浅,被安插在我想都没想过要读的英语系。后来,决定先去报到, 再转系。走以前,一中一个老师曾说要给我四块钱,后来没消息了。一个阿姨曾说要给我一个洗脸盆,也没消息。妈妈还是凑了一些钱给我,大姑婆也给了我六块钱。到了厦门,我买了一个价格较便宜的小脸盆,还买了一张五块多的火车慢车票,就到福州了。到站后,就听到大喇叭在播我的名字,原来是小学同学潘健飞来接我了。我们找到师院外语系的接待站,把行李交给他们,就和健飞步行从火车站走到他在水部的家里。健飞和我本是福建省烈军属子弟学校的同学。他是军属,后来却因为他爸爸的历史问题(国民党时期当过县长),哥哥提前从部队里复员,健飞也考不上大学了。那个时候,大学录取执行严格的阶级政策。我们高中(龙海一中59届)毕业班中家庭身份稍差的,很少被录取到好学校去。


第二天,由健飞陪着,到了仓前山麦园路11号的外语系。我第一件事是找到系里管学生的林启福老师,要求转到中文系。他说了些什么,我忘记了。但我很知趣地拿了行李去我的宿舍和教室了。我是63级英专A班,全班有20人,约一半是印尼侨生。这20人到了四年后毕业时,少了7个人,其中一个转学,两个病退,四个被开除。被开除人中有原来的班长和团干部。这也差不多是我与共青团无缘的原因。我本来还想争取入团的,后来问明白入团必需请人家当介绍人,再按时向他们汇报思想,我就知难而退了。那个时候,我虽然穷得很多都缺,但自尊心和志气还是不缺的。[单击右边的照片可放大。上面就有后来被开除的两个团干部。]


不过,我跟班上大部分同学还是很好的。侨生们一般比国内生单纯, 坦率。我的最好的朋友是一对后来成了夫妇的文宗和箴英。文宗是厦门人,文娱委员。四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听到《草原之夜》这首歌,我就想到文宗当年唱这首歌的翩翩风度。59年到63年间是中国所谓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质很不丰富,但政治上相对放松。我们有下乡劳动过,但很少整来整去。系里周末经常有舞会,弹电吉它伴奏的大都是本系或外系来的侨生,跳舞的有本系或外系来的靓女。我曾经慕名去看过一回,但马上就知道去那种地方要穿戴整齐,打扮得体。连一双皮鞋都没有的我,自惭形秽,从此就不再去了。不过,我却也找到属于我的角落:我的书桌。五九年国庆大庆的五天假期,我向一个老师借到一架二十年代的英文打字机,一连五天,从早到晚,我坐在我的书桌前学打字,严格的十指指法,touch type。带子打不出颜色了,用煤油沾沾,继续用。后来,打字机带都有破洞了,就去买了复写纸,垫着打。拜伦、雪莱、济慈的英文诗,我就是这样一首首打到我的活页纸上的。四十年后我初到美国,想寻求一份工作。无论英语试题或键盘打字的速度,我都是轻松地一试就通过的。

侨生们大都学过英语。我呢,中学学的是俄语,因此英语是从ABC学起。开学几个月后,老师把同学按程度分开,我被荣幸地分到较好的那半,虽然有一个女侨生同学当场提出异议。当然,我很快就超过她。事实上,到毕业时我已经基本超过全班了。说基本,是因为我的口语还不是最好的。回顾原因,第一是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我的一个侨生同学每星期看二部电影,我一学期都没看过一部。我的同学们周末都去参加舞会,我仅仅去过一次。第二,我学习得法。学习可用的东西,别人有却不会用,我都借来用了。我的一个侨生同学有一些简易英语读物。他没读,我都借来读了。第一本简易英语读物是 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四五十年后在美国的车库拍卖中我看到有原著在买,觉得倍加亲切,立即买了下来。我的这个侨生同学还有一本 Hornby 的英英(英语解释英语)词典。他没用,我借来用,发现很好。几年后该词典在国内有卖时(所谓的影印本)我马上买了一本,受益无穷。(十五年后我到厦门大学任教,听同事们吹他们怎样让本科生使用英英词典。他们其实不是先知先觉。)另一个同学有一本俄国人写的英语语法书,我也借来看,并陆续买了许多语法书,很快提前过了英语语法关。1959年“大庆”(国庆十周年),外语系办灯谜晚会,许多奖品都被我独得了。因为那些灯谜都曾经出现在英语学习的杂志上。显然只有我一个人肯花时间在图书馆读英语学习杂志。第三,我的语文水平比他们,特别比侨生们,都好,因为我从小喜欢读课外书。这语文是指中文。但语言可以相通。文字形状有别,但灵魂是一样的。

到了四年级,我有志考研究生,但报名要经系里同意,他们不批我(大概是因为我“没有追求进步要求入团”吧?)十五年后,到了1978年,我终于成了文革后第一批的英语研究生,到了厦门大学外文系完了我的研究生梦[左边的照片拍于大学毕业前夕。我的同学林璨崎让我穿上他的西装,还给我打上他的领带。]


再说说健飞, 他入大学没门,只好自己学医。历尽挫折,全家还曾被赶上山下乡。四十余年过去,他现在是福州市一位很有名气的坐堂中医了。“三指努力知分晓,两服争取见疗效”是写在他名片上的宣言。如果没有民间医学的这个宝藏,如果没有他的灵性和拼搏,他差不多就在那个制度下被压碎了。“还好有中医,”他曾心有余悸对我这样说。

大学四年里,我唯一跟一个人打过架。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厦门人,姑叫他老夏。 起因是与我同寝室的姚智荣有一个订书机丢了。有一天,我在对面寝室看到一个低班同学在用。一问,说是老夏借给他的。我回来后告诉姚智荣。姚智荣马上找老夏讨了回来。老夏在走廊上 看到我,责问我怎么说他偷东西。没说两句,挥拳就打了过来。姚智荣正好在他身后,顺手就把老夏抱住。我看到老夏双手被抱住了,乘机往他肚子打了一拳,然后跑回我的寝室,把门锁上。老夏在门板上推打一会,臭骂一阵,后来没动静了。我知道他是回他寝室去了。但以后再见面,他仍然要打我的,因为他个子比我高大。躲着拖着都不是办法,长痛不如短痛,我就自己开门走进隔壁寝室了。果然,他原来在他上铺的床位上躺着,看到我送上门,马上跳了下来,骂骂咧咧地扑将过来。黄文宗在他的下铺,连忙站起身,口里叫“渥渥渥”,双手把他栏着。黄文宗是个对大家都很好的人,有他出面调停,老夏也就罢休了。后来直到大学毕业,我们虽然不再说话,却也相安无事。

那个年代,我们时常有下乡劳动的事。“瓜菜代”那一年冬天(应是1960或61年)去长乐的农村。寒冷的天气还去挖烂泥。女同学杨耀华得了水肿,还拼命拖着,结果晕倒从沟上跌了下来。才干几天,老夏家里来了电报,说他父亲病重。老夏就回厦门去了。两个星期(或四个星期)以后,我们结束劳动,也全部回到福州。不久,就传出老夏受处分了。原来,他的父亲没有生病。是老夏让他的中学同学打假电报来的。系里团总支派人去厦门调查,跟他父母见了面。他父亲是工人,大骂他儿子不孝不争。老夏终于作了检查。由于他是团员,就得了个团内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大二或大三,我们搬到楼下的大寝室,全班男生都在一起,还加上几个低班同学。老夏仍然喜欢欺负人,特别喜欢欺负一个低班的同学。那个同学其实身体比他壮,但都让着他。直到有一天忍无可忍要跟他打了起来,老夏才收敛起来。

六三年毕业分配,他分到我老家的中学龙海一中。暑假回去,老校长见到我,打听老夏的情况。我没有说他曾被团内警告的事(但档案里肯定有),更没说他曾跟我干过仗,只说他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年我回去在街头(圆圈)远远看到他。他也看到我,彼此没有打招呼。我的弟弟当时是一中学生,老夏后来教过他们班。弟弟说,老夏知道他是我的弟弟,但对他不错。文革初期的一九六六年,黄文宗告诉我,老夏被押送到县看守所了,罪名是企图投敌。审查人员找上门来,调查老夏在大学里的表现,并查问毕业后这几年是否有跟他联系,是否知道他企图投敌。幸好,没有牵连到文宗等大学里跟他较有来往的同学。文革中,我当逍遥派,在家乡住了一年多时间。有一次到母校去找陈桂生。桂生是复退军人,来我们学校(福建教育学院)培训过,后来跟我弟弟很要好,现在是校革委会成员。我问起老夏的情况,他说县看守所刚打电话来,说可以去接他回来了。我没有为老夏说好话,但也同样没有跟桂生提到大学里的事。人各有道。种花者得花,种刺者得刺,一般都是这样的。

一九七七年文革后期我自己回到母校,任英语教研组组长。这个时候老夏已经调到漳浦县了。他娶了一个老教师的女儿,而这个女的老家在漳浦。再不久,就听说他病故了。老夏的一生,有心计但没志气,喜欢取巧省力,却往往误了自己。他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除了得病,有相当一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文革中被关押到看守所一事,显然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冤假错案,但跟他自己应该有一定关系,因为他是团员,家庭成分是工人,本不是运动的既定打击对象。想起老夏,一方面是怀念有恩于我的同学们,另一方面是加深一个信念:即为人应该有志气。这样,当你回顾过去,你将不用为自己曾经荒废青春而后悔。

燕南 始记于 2002年4月4日,2016年11月1日修改

后记:

大学教育对人的一生有极大的影响。我的今天,其实仍跟四十多年前的这大学四年有关。毕业后,同学们各走天涯,很少联系。但我经常想起他们,尤其是班上的印尼侨生们。在那个特殊的“瓜菜代”时代,我们这些“国内生”们沾了不少光--或者说不少油,不少粮。每逢郊游,或其他活动,都是他们出粮出油出钱。他们还给我华侨粮票,让我寄给妈妈和弟弟(结果妈妈还是买了饼干寄来福州给我)。我没有手表,一个侨生同学(杨耀华)把她的闹钟借给我。那时我体质差,怕冷。有一个同学(天雷)送给我一件夹克,另一个同学(杏恩)借给我一件毛毯。我一心想买一个打字机。东街口的旧货商店有一台1920年代出品的 Royal 牌的英文打字机,人民币七十块。我去看货看了好几次,告诉妈妈我想买。她变卖了几件家具,给我汇来四十块。一个侨生(杏恩)借给我三十块。到了毕业后我有了工资,想还那三十块。一问杏恩,才知道那三十块已经由另一个同学在毕业前夕悄悄代我还了(见文宗箴英)。这个英文打字机跟了我二十多年,,从没有坏过。我还常常给它拆洗加油。有一个部件曾经不灵,后来也让我修复了。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以英语研究生身份从教育部申请到一台英文打字机的免税额度,我在香港的另一个同学(璨崎)才给我买了一个新的。

到了美国以后,在电脑还没普及之前,市面上出现电动的智能打字机,可以先逐行输入再逐行打印,还可以存入与输出有限的文档,对打印重要的表格(如签证、移民)很有用。我学电脑是1988年从“苹果II”(Apple II)开始的,用的是5¼软盘(360k)。后来,进步到手提电脑,没有硬盘,但有两个3½软盘(720k),可以把整个英语词典的词库输入到电脑的640k的记忆体(RAM)中。再后来,才有彩色屏幕、鼠标、硬碟,等等。

 

印尼民歌“星星索”是当年(六十年代初)在我们学校(福建师院外语系)常可听到的歌曲。东方歌舞团陈俊华在央视四台国际频道上的表演(影视文件见下),原汁原味十足。收录在这里,以推崇她的演出,并纪念当年的印尼侨生们和从他们那里听到和感受到的印尼风情。下面第二首“星星索”是 MP3 格式,不到 4MB,是另外一组歌手唱的,也唱得很好。

[影视文件相当大,所以应该用“目标另存为”的办法下载后再播放。如果没图像或声音,您可下载微软的Windows Media Player, 或苹果的Quicktime Player.]

燕南 补记于 2006年12月13日

 

另见

(Click image to enlarge.  击打图片即可放大。
Class of 1963, English Section, Foreign Languages Dept., Fujian Normal College,
with
Prof. & Mrs. Zhuang
college graduation class phone

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 63级 A班 

后排:黄文宗、吴清英、姚智荣、庄燕南
第二排:黄箴英、钟庆凤、李少义、骆元金、林韬
前排左起:庄玉风、杨耀华、庄师母、庄传升老师、黄淑英、林云娟

money-order slips from my mother
读大学期间妈妈寄来的一些汇款存单
posting, 1982, with former dean of college days
Dean Xie, Foreign Languages Dept., Fujian Normal College 82年间与原系主任谢德贞合影
college diploma of 1963
大学毕业文凭(1963年)
 
 
(Click image to enlarge.  击打图片即可放大。

 

 
nanweb3 Welcome to Yannan's Website! 欢迎您造访燕南的网站!



Updated August 11, 2023
网页更新
2023-08-11